梅花在我国有着超高的地位,寒冬腊月,白雪皑皑之中朵朵红梅灼灼盛开,暗香浮来……“咏梅”也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们写不完的主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诗人们对梅花赞之、颂之,从傲霜独放之品格,清溪横斜之风姿,到月夜暗送之幽香,禽蝶消魂之神韵……极尽赞扬之能事。 林逋孤山暗香浮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两句千古绝唱,一“疏影”一“暗香”,一“横斜”一“浮动”,把梅花气清骨秀、幽独超逸的风韵,简直写活了。这首《山园小梅》的作者就是“梅痴”林逋。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供图/图虫创意林逋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才学出众,早年浪游江淮山水之间,后来在杭州西湖畔的孤山上隐居了二十多年,种梅树,养白鹤,终身不仕不娶,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痴迷梅花,更全身心地投入,在孤山上遍植梅树,朝灌夕剪,春锄秋施;一旦梅开花绽,便日夜观赏,如痴如醉。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痴,日夜相对,才将梅花的风韵描写得如此活灵活现,给后人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就连北宋的天才诗人苏轼也为之绝倒,赞其:“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汉宫娇额半涂黄,粉色凌寒透薄妆。供图/图虫创意林逋隐居的孤山,其实在唐朝时期就已经一片梅花繁布。唐代,杭州凤凰山、万松岭,西湖北葛岭、孤山一带梅花众多。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时春日赏梅写有“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可见当时孤山已经成为赏梅胜地。后来林逋咏梅诗一出,孤山梅花之名更加远播。南宋绍兴年间,杭州成为南宋皇城,孤山一带成为重要的皇家园林,梅花种植繁盛一时。今天,孤山梅花仍然是杭州三大赏梅胜地之一,宫粉、绿萼、玉蝶、骨里红梅等品种次第盛开,争奇斗艳。 ▲又到梅花盛开的季节,偷得“半日闲”,来孤山一起探梅吧。图源/网络锦城梅花香不断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公元1170年,46岁的陆游入蜀,在四川山水之间宦游辗转,当他来到成都后,更是被锦城的梅花迷了眼,“曾为梅花醉似泥”道出了陆游对成都梅花的喜爱。他在蜀中生活近八年,在此写下的咏梅诗多达30余首,几乎占其一生咏梅诗的五分之一,其中写成都的梅花最多最美。他甚至说过:“放翁年来百事惰,唯见梅花愁欲破。”在他的笔下,极尽赞扬梅花之能事,对不畏严寒、霜雪的梅花,赞之、颂之,赋予“清致”“幽香”之品格。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供图/图虫创意四川是梅花栽培的发源地之一,汉朝初期仅在成都和长安附近有梅花种植。汉代扬雄的《蜀都赋》中记载了成都“被以樱、梅,树以兰花。”唐代之后,成都青羊宫及西郊浣花溪,一直到城东合江亭一带,更是梅花繁盛。杜甫曾写过《西郊》一诗:“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沿江自然生长的梅花香袭来,美不胜收。五代时蜀王王建在成都建立别苑,广植梅花,“蜀苑梅龙”广为流传。爱梅成痴的成都知府范成大曾撰写过专著——《梅谱》,这本书也是世界第一部专门写梅花栽培的专著,在书中他专门提及:“去成都二十里,有卧梅,偃蹇十余丈,相传唐物也,谓之梅龙。好事者载酒游之。”此外,范成大在《梅谱》记载了当时已出现的各类梅花栽培品种12种,这些古老的梅花如江梅、宫粉、绿萼等品种名,一直延续至今。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供图/图虫创意上世纪50年代,武汉东湖磨山植物园梅花专家赵守边先生,就从四川山上采集了很多梅花。如今该园里的金钱绿萼梅、变绿萼梅、江南朱砂梅、水朱砂梅、大羽梅等珍贵品种,便是从四川引去的。今天,在成都到处都能见到梅花的身影,浣花溪畔草堂梅园的梅花,享誉全国;锦江河畔,梅花婀娜多姿……各个品种,宫粉型、朱砂型、绿萼型次第盛开;由重瓣粉型梅花与红叶李杂交而成的美人梅更是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成都一道亮丽的景观。 ▲徜徉在浣花溪梅林中,一簇簇梅花枝头含笑,让人沉醉。图源/网络邓蔚香雪甲天下二月梅花烂漫开,游人多自虎山来。新安坞畔重重树,画舫青油日几回。王士禛的这首《邓蔚竹枝词》,重现了二月邓尉山一带梅花开时,游人纷至沓来的景象。邓蔚山位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地处太湖之滨,石英砂岩丘陵地貌广布,山体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为山地黄棕壤,比较肥沃,保水性好,适宜林木生长。而且这里的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加上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的特点。这些都极宜于梅树的生长。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供图/图虫创意邓尉山梅花兴盛还与当地的梅花产业有关。长江中下游自古是我国重要的梅产区,尤其是苏、湖(今浙江湖州)、杭、越(今浙江绍兴)、宁(今江苏南京)、扬(今江苏扬州) 一带,宋代以来成了栽培梅花的中心。苏州光福地区的梅花产业在明清时期最盛。晚明王稚登在《看梅过邓尉山中》写道:“不将他树杂,未有一家无。”没有一家不种梅树的。乾隆举人张诚在《光福里探梅》中写了:“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种梅像种稻谷一样,可以想象其规模之大。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供图/图虫创意明万历后期至康乾盛世,是邓蔚梅花的鼎盛时期,梅花几乎覆盖了方圆五十里的整个光福半岛及外围的渔洋山等。明代袁宏道《光福》写道:“光福一名邓蔚……山中梅最盛,花时香雪三十里。”杨文骢《春游偶记》载:“凡梅花盛处,皆此湖之光影所接也。”清代徐枋《吴氏邓尉山居记》:“山多植梅,环山百里皆梅也……”这些描述,鲜明生动地反映了邓蔚梅花的繁盛。康熙三十三年(1694)正月,江苏巡抚宋荦到邓蔚看梅花,题了“香雪海”三个字。乾隆皇帝更是多次南巡,御游邓蔚山。邓蔚香雪海,名播天下,游人之多,空前绝后,后来更有“邓蔚梅花甲天下”的说法。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供图/图虫创意大庾岭上寒梅开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这首《题大庾岭北驿》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南),途经大庾岭驿道时所作。大庾岭位于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交界处,是江南通往岭南的要道。唐宋时期都把岭南作为重罪官员的流放地,当时岭南相对落后,官员被贬岭南,面对这样一片蛮荒之地,心情自然并不美好。宋之问看到大庾岭山头上初放的梅花,遥望故乡,心向北,身向南,过了这座山岭就再看不到故乡,踏上了不知归期的天涯沦落,顿时愁绪满怀。 ▲梅关古驿道旁,寒梅凌冬盛开,为这千年古驿道注入勃勃生机。图源/网络大庾岭在古代有“梅岭”、“梅关”之称。梅花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梅花最适宜的生活环境,而且它十分耐寒,在零下十几度依然能够开花。大庾岭驿道处于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属于梅花的最佳生长区;加上这里是沟通南北的要道,人马往来较多,梅花生长实属不易,因此越发珍贵。而且作为江南和岭南的分水岭,大庾岭气候南北差异大,山上梅花移步换形,甚至出现了“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同一棵梅树上,南枝的花落了,北枝才开的奇特景象。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面也写道:“梅祖大庾而宗罗浮,罗浮之村,大庾之岭,天下之言梅者必归之。”将大庾岭的梅花,与广东罗浮山下的梅花村并列,视为梅花的发源地。今天,在粤北的梅关古道两旁,依然有数不尽的梅花在凌寒中吐露芬芳。为这条千年古驿道增添了无尽生机与活力。 ▲为有轻盈态,都无浅俗香。供图/图虫创意鄢陵蜡梅锁春寒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这首《戏咏腊梅》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在看过鄢陵蜡梅之后所写。春寒料峭之时,蜡梅在枝头含苞待放,香味还未完全散开来,虽然这时还没有桃李那样好的颜色,但是风韵不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供图/图虫创意鄢陵地处豫东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气候,气候温和。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层深厚,适宜各种浅根层酸性土壤的南方花卉生长,也适合种植各种北方花卉。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鄢陵所产花木品种繁多,以蜡梅声誉最高,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誉。这里产的蜡梅,花型大,蜡质厚,花期长,香味浓,是蜡梅资源中的上品。鄢陵栽培蜡梅的历史十分悠久。北宋年间,蜡梅在鄢陵已经广为栽植,并培育出磐口蜡梅、虎蹄蜡梅、素心蜡梅、檀香蜡梅等优良品种,大量销售于京都汴梁。著名诗人范仲淹、苏东坡等都曾来鄢陵看过蜡梅。到了明清时期,鄢陵蜡梅远销北京及各大城市,声名大盛。清韩程愈《叙花》载:“蜡梅一种,惟鄢陵著名。四方诸君子,购求无虚日……” ▲浅色春衫弄风日,遣来当为作新诗。供图/图虫创意鄢陵蜡梅栽培的兴盛还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鄢陵坐落在开封和洛阳之间,宋代就已经成为京都开封的直辖县,漕运贯通,是北连京都,南接江淮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南方诸省入京,北人南下江南的必经之道。再加上宋代,朝野上下辟园建圃养花之风盛行,为鄢陵花卉的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今天,在鄢陵,全县十几个乡镇几乎家家都种植蜡梅,人们种梅、赏梅、咏梅、画梅……梅花已经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到寒梅盛开时节,玉雪为骨冰为魂,梅花之美、之精神,也许我们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会一二。一起去探梅赏梅吗?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图源/网络防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