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的心情down到谷底。皆因一条微博热搜——一个初三的女孩,15岁,身高165厘米,体重却仅仅24.8公斤。用医生的话来形容,“轻得像一床被子”;网友则心疼地留言,“她还不如我幼儿园孩子重”。
截图源于微博@钱江晚报花季少女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任谁听了都会感到惋惜,但更可悲的是舆论场上将一切的原因都归结于“为爱减肥”。陌生网友将她当作“恋爱脑”,误解更是汹涌而来。
“瞎减,把自己减没。”
“为了不喜欢自己的男孩子,这样做也很对不起父母吧。”
“你如果喜欢可爱的东西,是会自己花钱去购买来欣赏使用,而不是你自己成为可爱的东西。”
更有甚者,将女孩的死怪罪于父母……网暴,不应该落在他们或是任何人身上。有时候,再多点了解,才能看清真相。
为爱减肥?三月的某天,深圳儿童医院,像往常那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转运中心的护士接到了一通东莞某医院的紧急电话——一个15岁的女孩小玲(化名),因为重度营养不良陷入昏迷,需要他们的帮助。
送来的时候,她的情况已经危在旦夕。她整个人已经没有自主呼吸,嘴角还一直在渗血。
最严重的问题是,她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这意味着,脑干很可能已经受损。为了进一步确诊,她需要做个脑部ct检查。当几位医生小心翼翼地抬起她的时候,都忍不住惊叹:“好轻,感觉像抬床被子。”
身高165cm,包括水肿体重仅24.8kg,连五十斤都不到。骨瘦如柴的身躯,形同骷髅,这也意味着稍微受点力都会有骨折的风险。以至于在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过床时,主治医生都会再三叮嘱:一定要小心一点,慢一点。
在昏迷的这段时间,妈妈都会到小玲病床前,轻轻地与她说话,“爸爸妈妈,来看你了……听到了吗?”只是母亲的声声呼唤,依旧未能唤醒孩子的意识。
昏迷第20天,医生无奈地告诉他们一个残忍的消息:
她现在活着的每一秒,都是痛苦。
如果放弃,拔管,10分钟内心跳就停了。
没有父母能够轻易接受这个结果的,忍心见着自己的孩子在花季般的年纪离开。
经过数天的思想斗争,为了不让孩子继续受罪,小玲的爸妈决定给孩子自由。即便知道接下来的一幕会很残忍,但妈妈依然不希望孩子孤独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看着心电图逐渐变成平稳的直线,妈妈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这个由妈妈带来世间的女孩,最终在妈妈的陪伴下安静地离开。
在丰衣足食的年代,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15岁女孩,怎么会把自己饿到这种田地?节目组简单粗暴地给出了几个花字:为爱瘦身。小玲妈妈通过同学和老师了解情况——她暗恋一个男孩,而男孩则喜欢一个比她更瘦的女生。
还有一个同学的说法是,小玲见到有个女孩光吃青菜,不吃主食,产生了攀比心,促使了她减肥的决心。
这些无法得到当事人证实的信息,拼凑出热搜上“为爱减肥”的故事。但实际上,真相远比这个复杂。
被误解,被污名化小玲的案例出自最近一档B站最新上线的纪录片《闪闪发光的儿科医生》。
据女孩妈妈回忆,小玲体重最重的时候,是在六年级,大概有104斤左右。上了初中后,她才有了减肥的苗头——小玲会特意嘱咐父母,做饭的时候不要放油,一点点油都不行。
刚开始,父母都难以察觉这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当时,爸爸还以为这只是女孩“为美减肥”,她饿了自然会吃饭。
到了后来,爸妈才发现女儿对减肥这件事逐渐变得“魔怔”了。从少吃,开始发展成不愿意吃,只喝水。节食变成了绝食,身体也出现了状况:停止月经。眼见着孩子愈发单薄的身体,夫妻俩赶紧带她去医院,很快被确诊神经性厌食症。
这属于一种死亡率高达5—20%的疾病,多发于13—20岁年龄。患上神经性厌食症,意味着人生变成热量、进食和体重的博弈。对患者而言,博弈的出口就是,尽可能地不吃、少吃。用小玲的话来解释就是:“我想活,但是不能接受吃东西。”
体重秤忽上忽下的的数字,已经成了许多患者的一种心魔。就像小玲妈妈所描述那样:“最开始,她想减到五十多斤,但等到她五十的时候,她就没有底线了,只有越来越瘦……”即便她知道自己骨瘦如柴,但见到镜子那一刻,依然会觉得自己很胖。在某位进食障碍患者的救助贴甚至会见到,这样的思想钢印:体重上升=人生失败。仿佛,体重秤的度数多了一斤,人生就会失去希望。进而对食物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每次吃东西或者想到食物时候,都会非常紧张,甚至发抖。
图片源于网络小玲同样如此。在确诊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她的病情反复,但只要体重有所恢复,她便会偷偷自行停药且绝食。父母煞费苦心地劝其进食,孩子却不为所动。在吃饭的时候,她依然会将食物东藏一点,西藏一坨。
为了不去医院治疗,她甚至做过过激行为:企图跳车、用花洒砸伤自己。越是沉迷对体重和食物热量的控制,越是令他们的生活失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觉得他们不自爱,正在毁掉自己的人生。小玲妈妈也曾在病床前忍不住哭诉,“你原来那么爱美,可看看现在变成了这样”。
为什么他们会对体重病态化的执着?这里不可否认是,有“白幼瘦”的主流审美的影响。我看着越来越小码的女装,也不禁陷入过身材焦虑。
毕竟有些衣服,连女明星都穿不进去但也不是所有的人减肥都会减成厌食症。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表示,“什么人容易减成厌食症?自卑的、过度追求完美的、刻板的(患者)。”而且,他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心理特征:在体重与体型上赋予了过度的含义。
美国歌手和作曲家Jenni Schaefer也曾是一位厌食症患者,她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称体重。“如果秤显示的数字高了,Ed(进食障碍)就会说我不配做人,是个失败者。但如果是 Ed 喜欢的数字,他就推进我的自负,他说,你是如此优秀,你掌控着你的人生。”越是细致了解他们的过往,越是发现引起厌食症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在试图控制体重,来增加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就在去年,也有一位男孩因为减肥而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肥胖,所以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于是用各种手段催吐减肥。他最想要的不是瘦,而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与爱。
小玲的悲剧,给予了许多人对社会中“以瘦为美”审美霸凌的反思机会。同时,也应该停止对神经性厌食症污名化。有些痛苦,是无法共鸣的。请不要再将此简单归结于“为美疯狂”、“为爱减肥”等等原因。
这件事后,不少人在指责小玲的父母对自家孩子不上心——“原生家庭没问题?对孩子疏忽到这种地步?”
图片源于网络如果仔细看片子,就会发现,这个病并不是许多人所熟知。小玲的爸爸也是在她患病后,第一次听到。父母也没有不管,早已强制带她去过许多趟医院。在后面的内容看,小玲爸爸甚至对医学名词烂熟于心。只是有时候,父母难以读懂孩子的内心。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变得焦虑又好奇;但另一方面,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于是将小心思藏得更深。但不说,或许一个不留神就酿成大祸。
11岁的女孩洋洋,因为排尿有困难来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后,才发现她下体出现了一个直径三、四厘米左右的紫蓝色的包块。
原来,洋洋是处女膜闭锁,体内残存了超过400ml的经血无法排出。正因如此,洋洋才会排尿感到痛。而且这种痛苦,因为害羞,她默默忍受了半年,妈妈本人也一直没有察觉出孩子的异常。
图片源于网络还有一种不愿意说,则是因为错把自己当作可以负责任的成年人。比如,长成大人模样的16岁大男孩小舟。在就诊之前,因为自觉难以启齿,他就在网上搜索病因。但越查越怕,他才决定深夜独自来问诊。什么病,能让他那么害怕?他羞羞答答地回应医生:“医生,我好像得了淋病(一种性传播疾病)。”
听到这话,医生哭笑不得,说不要相信网络问诊,又随口一问:“你有这种生活史吗?”还真不要小看少年。人家还真有,而且发生不止一次。
医生顿时笑容逐渐消失,只能严肃地问他:“有没有做防护措施?”小舟直言没有,“因为我平常都很安全的”。
因为是未成年,所以他做后续检查和治疗都必须获得监护人同意,也就是要通知他的爸妈。这个时候,小舟才真的慌了神,再三追问医生:“一定要说吗?”
在医生的坚持下,小舟妈妈来到了医院,却一问三不知。甚至在得知孩子有性行为后,母亲下意识地说,“这每天在外面搞什么鬼咯。”性教育的不到位,偷尝禁果所付出的代价往往会比我们想象要大得多。
有人说,青春期就像是一场“重感冒”,不管当时再怎么难搞,过段时间就会好。但有时候,一场感冒,也会夺走一个人的生命。精神分析认为,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内在世界往往是失控的。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孩子从儿童状态转向成人状态的关键时期,容易在“独立-依赖”中反复横跳。父母没有察觉到孩子的变化,及时给予共情与帮助时,他们就如同走进迷宫,没有明确的路线,困在里面跌跌撞撞。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亲子关系的崩坏,也可能是孩子走向深渊。
人生没有回头路,孩子的青春也没有第二次。有些时候,真的只需要再多点看见,多点包容与接纳。毕竟,父母是孩子世上最坚实的后盾。
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