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飞上线了一部特殊的纪录片。尺度大开,全程无码,放国内集集不能播。但却没什么人关注,豆瓣词条很冷清。这些血淋淋的故事,发生在过去3年的急诊科。生死、冷暖、悲喜,都被它讲得透彻:《急诊先锋:纽约》
壹 | 向同事求救的医学博士深夜,莱诺克斯山医院的神经外科,迎来了一位特殊病人——神经外科的主任,同时也是一名医学博士。他在滑雪运动时意外摔倒,结果头先着地,颈椎骨折,胳膊和双腿失去知觉,动弹不得。当时,他吓傻了,心猛地一揪:糟了…情况严重的话,四肢有可能瘫痪。
他平时的工作是做脑部手术,需要操作精密器械,用极细的线缝合血管。如果不能完全康复,落下后遗症,不论大小都是对职业生涯的毁灭性打击。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避嫌选择到其他医院治疗,而是承受着心理压力,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病房,从施救者变成了求救的病患。
检查结果显示,虽未伤及脑部,但他患上了“中央脊髓综合症”。这种病会切断大脑传导到四肢的行动信号,必须马上做手术。他担心自己倒下后,团队的运转会出问题,在进手术室前,还特意把工作嘱托清楚。他给予了同事无限信任,手术做的很成功。
经过理疗和康复训练,几个月后他的身体便恢复得差不多。他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为一位因脑部肿瘤压迫视神经而失明的病人做了手术,让病人重获光明…
贰 | 一场生死时速北岸大学医院的急诊接收了一个棘手病例。对方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炎,服用药物加重了病情,送医后急剧恶化。急性肝功能衰竭,陷入昏迷状态…如果不尽快做肝移植手术的话,患者的颅内压力会上升,导致“脑疝”,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终生性损伤。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死亡。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在小学教四年级,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等着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寻找到一个健康的肝脏。
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医务人员既要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又要碰运气。她是幸运的,其他州恰好有一位脑死亡的器官捐献者,可以为她提供肝脏。一场跨州的生命营救,开始了…
等待肝脏的期间,医生心急如焚。因为脱离人体的肝脏只能存活很短时间,所以两边的手术室必须保持同步,才能增加女人获救的几率…偏偏在这么紧迫的时间点上,纽约刮起了时速96公里的大风。运送器官的航班延误…
一通通电话,一声声催促,装着肝脏的蓝色箱子终于在最后时刻,出现在手术室。医生从女子的腹腔中取出硬得像石头的肝脏,再小心翼翼把健康的肝脏移植上…这位善良温柔的老师、妻子、女儿、母亲,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样的“赛跑”,其实每天都在急诊上演着…
叄 | “死”过3次的少年纽约皇后区,科恩儿童医疗中心。十多位医护人员穿戴整齐,正神色凝重地等待着危重病人的到来…对方是一名17岁少年。他在参加完派对后,不幸遭遇了飞车枪击,子弹射穿了他的身体。
一辆私家车就近把他送到了一家小型社区医院。少年的情况不容乐观,连见惯大场面的医生都皱紧了眉头。他的肝、脾、胃均有撕裂伤,血流不止。导致他的脾脏和大部分胃在手术中被切除。
当晚,少年躺在ICU的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到鬼门关走了几遭…心脏骤停三次。甚至,一度陷入脑死亡。
不幸中的万幸,子弹没有击中他的脑部,否则就算神医降世也无力回天。被转运到科恩救治的时候,少年的眼睛是睁开的,神情极度恐惧。除了疼,他搞不清楚其他任何状况。
不知道开枪的人是谁,不知道此时身在何处,更不知道能否存活下来…少年的母亲无助地站在急诊室门口,眼泪早已淌干,只能在心中祷告,奇迹眷顾儿子。
接下来,少年的身体将会一遍遍被划开,再一遍遍被缝上,大量血液和药剂被输进身体…短短两秒内,区区几块小金属,就能将一个人置于生死边缘。留给家庭的,是无尽的创伤与遗憾。在美国,枪支暴力是儿童的头号死因,少年的不幸遭遇在急诊科常常可见…
肆 | 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急诊先锋:纽约》共8集,记录了后疫情时代下发生在纽约的急诊故事,被称为美国版《人间世》,豆瓣评分8.8,口碑不俗。有网友评论道:故事讲得千回百转,人物塑造得巧妙立体,急诊科的故事真实又残酷,恍惚又震撼…
医疗题材的纪录片总有一种特殊魅力,通过病房汇集起的冷暖故事,让疲于奔波的我们看懂,“活着”二字所承载的生命之重。国内不乏优秀的医疗类纪录片,比如最高评分9.7的《人间世》系列、让全网大破防的《生门》、用78个摄像头讲述的《急诊室故事》…
海报:《人间世》《生门》《急诊室故事》和以上这些国产片相比,《急诊先锋:纽约》的故事没有大苦大悲的“人间不值得”,甚至没有催泪情节。但,一个个普通人模样的故事,更平实也更具能量。
片中,急诊科血淋淋的场面全程不打码,器官移植手术、开颅手术、剖腹产手术…作为全美最大的城市,纽约总人口约882.35万(数据截至2021年),每年会接到270万个急救电话。每一通电话,都是一个新的故事…
急诊科内,有心酸。为了房租,乐观的黑人胖妹一人打三份工。但为了舒缓压力,她抽烟、喝酒,一身的坏毛病…刚满35岁就有高血压,肾脏问题比三级肾病还严重,不改变生活作息的话以后就要做透析,一周三次,一天几个小时…
急诊科内,有惊异。一个来自洪都拉斯(中美洲国家)的女人,挺着5个月大的孕肚,徒步20天,非法穿越墨西哥边境…累到下体出血,才胆怯地到医院求救。究竟吃了多少苦,遇到多少危险,只有她知道…
急诊室内,有情义。双肾衰竭的警员在做透析时,造成心脏瓣膜感染,导致他做了两次心脏手术,必须尽快进行肾移植。术前最后一次做检查时,他发现文件上的捐献者是自己多年的执勤搭档…还是菜鸟时,搭档就罩着他,如今搭档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罩着他…搭档打趣:如果我需要肝,我就来找你。他回答道:没问题的,兄弟…
还有药吃完不懂医院预约流程,导致病情恶化的中年男人、公寓被大火焚毁的老人,不放心家里执意出院回去…午夜时分意图撞车自杀的瘾君子、在病床上睡了最安稳一觉的流浪汉、做肾移植手术的父子…急诊病人不同人种、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千千万万个人的遭遇,写就了生命最本质的意义。
除了这些令人动容的故事,《急诊先锋:纽约》最可贵的一点,是把镜头对准了日夜坚守岗位的一线医护工作者们。让观众看到,他们不是形象单薄的纸片人,而是会焦虑、会沮丧、会悲伤流泪的,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连续三四十年弯着脖子、戴着放大镜做同类手术的医生,必须花大量时间,通过拉伸加强背部和颈部的力量,甚至不能打篮球、跑步、滑雪,以免四肢损伤影响手术操作…
40多岁的医生,连续上了10年夜班,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已开始出现问题,不知道会不会倒在工作岗位上…
救护车司机、空中护士挺着大孕肚,仍穿梭在患者与医院之间,生产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把吸好的奶冷藏后继续穿上制服,争分夺秒奔赴下一个“战场”…
工作让他们看遍冷暖、尝尽百味,也令他们思考并寻求“社会症结”的医治良方。比如枪支暴力、毒品泛滥、医疗制度变革…放在全球的疫情大背景下看,影片中的几段采访很有警醒意义。纽约急诊科的医生谈到,新冠大流行期间,人们普遍推迟了看病就诊。本该尽早发现的病情推迟了确诊,疫情平稳后急诊人数爆满。
同时,因为长时间居家,许多人的精神状况出现问题,焦虑、抑郁、恐慌的人越来越多,袭击事件和枪击案也不断增多。恐惧和沮丧环绕着人们,信任和善意出走…这次疫情让全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而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让医疗成为永远的热点话题。
几天前,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换言之,全球最艰难的疫情时期已经过去。张文宏在微博写道:深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已经发生…
对我们来说,流调、健康码、水马墙,尘封成了一段特殊记忆,社会复苏,生活向好。尽管世界割裂,人与人间渐渐失信,但这段记忆证明了,我们仍愿帮助彼此,互相照顾。正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文明的第一个征兆,是看见一条痊愈的断腿。断腿能痊愈,代表着有人帮伤者包扎、照顾伤者的起居、抚慰伤者的内心。
这何尝不是轮廓更清晰的人世间呢?想起《急诊先锋:纽约》中的一个瞬间——一个新婚不久的女人,中风晕倒。她还不到30岁,是一名专业的歌剧演员,经常参加百老汇的面试,丈夫是个帅气的整形科医生,二人本可以拥有幸福的未来…
冒着极大风险,女人做了开颅手术,把右脑的血块取出。术后,医生告诉她的丈夫,一切顺利。挂着笑容的两人拥在一起,医生祝福他们能美满幸福、白头偕老。这个美妙的瞬间,一定叫做“人间值得”吧…
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