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钱兔影视]  第127期  开分8.9,男神一回归,华语电影有内味了!
本頁主題: [钱兔影视]  第127期  开分8.9,男神一回归,华语电影有内味了!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钱兔似锦


級別:天使 ( 14 )
發帖:1893
威望:3642 點
金錢:80664 USD
貢獻:2500000 點
註冊:2023-01-01

[钱兔影视]  第127期  开分8.9,男神一回归,华语电影有内味了!



 

先听乌鸦讲一桩陈年往事。 1990年,徐克想把金庸的长篇小说《笑傲江湖》搬上大银幕。 但,金庸的心中早有钟意人选。 他还公开表示过,只有这个人,才有本事把他小说里的“江湖”拍出来。 这个人正是徐克的偶像,连徐克的大学毕业论文都是写的他:胡金铨。

 

看在老友金庸的面子上,年近六旬的胡导演接下了这部戏,徐克则担任监制。 胡导演一如既往,开启了工作狂模式。 设计角色造型、跋山涉水实地勘景。 甚至为了还原明朝时期布的颜色,查阅大量资料,准备自己动手染…

 

然而,胡导演和徐克的合作并不顺畅。 一是徐克喜欢变来变去,想到什么是什么,光是剧本就改了不下14遍,胡导演和他实在合不来。 二是一位美术告诉胡导演,徐克并不是真心实意请他来当导演,而是看中他的古典素养,等服装和台词搞定后就会被踢出剧组。 拍了两个月,胡导演便与《笑傲江湖》分道扬镳。 影片上映时,胡导演的镜头被删得所剩无几,但奇怪的是,导演一栏却大笔写着“胡金铨”三个字。

 



 

在谈论此事时,他半开玩笑地说:当时,他在国际电影节中还未出名,所以需要我的名字吧… 关于此事,坊间也流传着许多版本。 后来,徐克翻拍胡导演的《龙门客栈》时,一声招呼都没有打,似乎两位导演的不合是板上钉钉的事…

 

《龙门客栈》,1967

 

《新龙门客栈》,1992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胡金铨是谁?他很有名吗? 诚然,年轻观众对胡导演的认知度,远不及徐克。 他活跃的上世纪70年代,距离我们已非常遥远。 但,正如豆瓣网友所说,“为人不识胡金铨,就称英雄也枉然。” 只要聊华语电影,就绕不开这位“武侠片宗师”,一定程度上,他代表了华语导演的最高创作水准。 像今时今日的武侠片“标配”,全都出自胡导演之手:荒野、客栈、竹林、烟雾、武功高强的世外高僧和白发太监…

 



 



 

他是李小龙生前最想合作的导演,启发过李安、侯孝贤、吴宇森、王家卫、张艺谋、许鞍华等人。

 

胡金铨与李小龙 他一生致力于用武侠电影推广中华文化,把隽永的华语电影带到西方世界的面前。 却活得像一只无脚鸟,一生漂泊,晚景凄凉,只有少部分人还记得他… 在胡导演去世的26年后,才终于有一部官方纪录片,讲述他的一生。 借以此片,就当是认识一位新朋友,让我们走进他快意恩仇的武侠江湖:《大侠胡金铨》

 



 

胡金铨出生在北平的一个大家族,祖父曾任河南巡抚(相当于省长),家境殷实,自幼胡导演便吃喝不愁。 但因为是二太太生的,在家中地位不高,孤独感贯穿了他的童年。 读书看戏、画画写字,成了他填补时光的方式,也冥冥中为他后来的电影生涯积累了本钱。 中学时期,胡金铨申请到了一所美国大学,不过因为时局关系未能入学,背井离乡去了香港。

 

初到香港,胡金铨人生地不熟。 他不会讲广东话,身上的盘缠也被人骗走,连公寓都住不了… 只能先找份工,混口饭吃。 他跑去印刷厂当校对,本以为是个带薪看书的好活儿,正遂了自己的喜好。 哪知是实打实的苦差事——校对香港的电话簿。 但没过多久,胡金铨就因为脾气太倔,被炒了鱿鱼。 后来,靠打零工度日的他在给人补习英语的时候,意外获得了电影公司的“陈设”工作。

 

“七大闲” 做电影,是胡金铨人生计划之外的事,此前想都没想过。 更没想到,美工正做得好好的,竟被拉去演了电影(《吃耳光的人》,1954),还是有大段对白的男主角。 虽是首次演戏,但胡金铨的表演获得了大量好评。 见状,他干脆辞掉美工,投身演艺事业,演着演着就成了古早的港片黄金配角。

 



 

与此同时,辗转多家电影公司的经历,也让胡金铨储备了大量电影知识。 签约邵氏后,他不仅演戏,还写剧本、当副导演,一步步接近电影的核心工作。 几年后,他交出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大地儿女》,拿下三项金马奖。 小时候,胡家和还珠楼主(“现代武侠小说之王”)交情匪浅,耳濡目染之下,少年时代的胡导演就在心里种下了武侠梦。 据说,为了听武侠故事,胡导演还会用鸦片“贿赂”还珠楼主… 不愿再拍才子佳人的胡导演,创作了人生第一部武侠片《大醉侠》,主角是刚出道不久的郑佩佩。

 

这部电影的打斗场面精彩刺激,有很强的美学价值,“武术指导”这个职位便是出自这部电影。 它改变了武侠片是“粗制滥造B级片”的状况,拉开了华语电影的“新武侠”时代… 不过在邵氏,导演事业刚起步的胡金铨没少碰壁。 比如,开机两周的《丁一山》被邵氏烧掉,后来换了新导演重新拍摄。 郁郁不得志的胡导演,只好离开邵氏,远赴台湾另谋前程…

 

生活中的胡导演,侃侃而谈,神采飞扬。 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便成了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样样都细致入微。 他是最懂明史的华语导演。 为了让角色造型更贴近史实,他会泡在台北故宫,向古画取经,记下每处衣物细节,再复刻出来。 比如,有次胡导演为了设计“锦衣卫”和“东厂”的服装,查阅了描绘皇帝出巡、回宫的画作。 这两张图长约几百尺,有五百多个人物,看得人崩溃… 等胡导演结合画像和文字,把锦衣卫的服装做出来,又被观众追着骂,太像日本人。 要知道明史就是这样记载的:着红底绣锦衣,配倭刀…

 



 



 

每处沉默的布景,也都很考究:门口建太高会犯法、花窗不能对街… 总之,上至朝廷大事,下至白菜几钱一斤,胡导演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从史料中打捞真相。 为求客观,胡导演会绕开统治者歌功颂德的正史,从野史中另寻山河。

 

如果不考虑周期,胡导演甚至想弄清楚,“茶叶一两银子一斤”中的茶叶,是香片还是龙井… 这份专注,实在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难怪李安曾说:胡导演的作品有中华气韵,而我们已做不出正确的服饰。 导戏时,胡导演常常神经绷成一根弦,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武侠的世界里。 假如从背后叫他,他一定会受到惊吓,觉得有人要“暗杀”他… 因为有过丰富的表演经验,胡导演还会亲自上阵,给找不到感觉的演员亲自示范。

 



 

石隽拍第一部戏时,几乎是在模仿的情况下完成的… 郑佩佩更是说,拍《大醉侠》时,胡导演让她往哪看就往哪看… 胡导演的这个习惯也给演员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因为很多时候,他演得比其他人还好。 比起上面这些,胡导演还有更疯魔的偏好——等。 等?等什么? 等风、等云、等天色、等蜘蛛结网、等青苔滋长…

 



 

为了几秒钟,胡导演会带着剧组在深山老林里蹲上几天。 拍《侠女》时,布景需要大量芦苇,但插在地上的芦苇很快就会被晒死。 能用的芦苇都采光后,胡导演竟决定:先种芦苇,等来年长成了,再接着拍。 于是,就真的等了一年…

 



 

为了在固定场景下拍摄“佛光”,胡导演花了7天时间,才等到太阳出现在“高僧”身后的合适位置。 因为拍得太久(三年零六天),导致预算超支,高达2000万… 但,苦和难对于胡导演来说,是一种别样的甜。 他要拍出来点儿胡金铨自己的东西,要拍出来点儿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这些从未变过。 《大醉侠》之后,胡导演迎来创作巅峰期,《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之风波》… 飘逸浪漫,诗意横流。 胡导演的武侠江湖一骑绝尘,在整个电影界都是无代餐的存在。 商业上,1967年的《龙门客栈》打破香港开埠以来,中西片的票房纪录。 十天之内,涌来十万封影迷来信,真真实实得用麻袋装…

 



 

港台电影近十年的黄金期,和它有很大关联。 艺术上,《侠女》在第28届的戛纳电影节上,捧回了“最高综合技术大奖”,在国际影坛上轰动一时。

 

英国的《国际电影指南》把胡导演评选为“世界五大导演”之一。 下一部真正打入西方市场的武侠片,是25年后的事了…

 

在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同时,胡导演却因为拍电影太耗时,受到资本冷落。 香港的“新浪潮”电影成本低、类型多,让许鞍华、徐克等一批年轻导演倍受片商青睐。 胡导演坚持作品的主导权,不向资本追逐的“商业化”妥协,不愿拍大老板的马屁,更不愿四处求人。 有一次,对方直接把钱拿到胡导演面前,但胡导演坚决不接,说宁肯饿五年,也绝不妥协… 久而久之,胡导演连给新戏找资金都成了困难事。 毕竟,资本家要的不是艺术,是赚钱。

 

1981年,离家30多年后,胡导演才从别人口中,得知父母的命运。 胡父去了山西劳改,后来死于车祸… 胡母则下落不明… 次年,他悄悄回了一趟北京,故园安在,故人不复。

 



 

此时的胡导演,已穷得要为生计发愁。 他想过搬回北京生活,但离家这么多年,很难再适应… 他拜托台湾的好友帮忙,想找份教电影的工作,但大学以“没有博士学位”为由,拒绝聘请胡导演… 他给报社投画稿,但对方认为胡导演的画风太老派,也没有采用…

 



 

从香港到台湾,再到洛杉矶,胡导演就像黄昏的清兵卫,步履艰难地走在人生低潮中。 拍电影,仍是他的信念支撑。 只不过,那些筹备中的项目终究成了未竟之事:《张羽煮海》《西游记》《利玛窦传》《华工血泪史》… 难以想象,如果这些片子拍出来,华语电影将会去向什么样的高度。

 



 



 

《张羽煮海》场景设计

 



 

《张羽煮海》角色群像 尤其是《华工血泪史》,胡导演前后打磨了25年。 他想把在美打拼却受尽歧视的华工搬上大银幕,却苦于无人投资。 1996年,有人愿意投资,但点名让风头正盛的吴宇森做监制,周润发当主演。 这次,胡导演点头了。

 



 

期待多年的新片有了着落,胡导演也变得精神矍铄,急忙回台湾检查身体、回香港码团队… 为了有更充足的体力,他借钱去做了心脏手术。 没想到,术后却撒手人寰… 郑佩佩透露,胡导演走的时候,手里只有一两千块钱。 他的烦恼,从来不向身边人讲,也从不抱怨任何,和他聊天永远是快乐的氛围…

 



 

胡导演离开的20年后,商业与艺术的取舍仍是一道难解题。 只是电影这门艺术不再那么纯粹,它变得更像是娱乐产业的一环。 胡导演当年拍电影的基本要求,如今已成为大夸特夸的营销内容… 受冻吃苦,也变成一种过人的美德… 各种割韭菜行为,更是罄竹难书… 回望胡导演的固执,怕是大半个华语电影圈都要羞红脸。 其实,要说优秀的华语电影创作者,多少是带点侠气在身上的。 没有设备,就拉着主演一起点火放烟,使武侠意境更加幽深奇幻…

 



 

没有技术,就用笨方法,让洪金宝在四五层楼高的地方来回跳几十次,只为拍到跳跃时演员身后的山影…

 

胡导演曾教诲许鞍华:拍电影,要有视死如归的精神。 这种坚守,源自一种对电影艺术的无限热爱,且永不会被功利左右… 胡导演抛弃好莱坞叙事,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独特的武侠审美,让我们看到了强烈的文化自信… 精耕细作才能出好作品,这道理谁人不懂? 却只有胡导演这样的“傻子”,认认真真去做了… 那日,从山林深处吹来的风,撩动了一位侠客掩面的薄绢。 侠客腰佩宝剑、目光凌厉。 一阵云烟飘过,侠客隐入了江湖…

 


赞(1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5-09 11:49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1-18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