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榴社區
» 您尚未
登錄
註冊
|
搜索
|
社區服務
|
银行
|
邀请注册
|
幫助
社區服務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钱兔影视] 第104期 刷新三观!日剧聊禁忌话题,尺度吊打国产…
回帖
發布主題
本頁主題:
[钱兔影视] 第104期 刷新三观!日剧聊禁忌话题,尺度吊打国产…
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钱兔似锦
級別:
天使 ( 14 )
發帖:
1893
威望:
3642 點
金錢:
80664 USD
貢獻:
2500000 點
註冊:
2023-01-01
資料
短信
推薦
編輯
[钱兔影视] 第104期 刷新三观!日剧聊禁忌话题,尺度吊打国产…
前阵子,北大三女生对谈上野千鹤子被骂上热搜,不少人喊话戴锦华老师出马!其实,两位学术界大咖早先就交流过,而且聊的话题很有份量。关于生死,戴锦华老师说:老到治不了我想“安乐死”...上野听了非常震惊:姐们,安乐死太糟糕了,死法也是可以选择!正如上野所说,在日本有一种死法,叫做《不痛的死法》这不,有位日本导演还专门把这事拍了出来...
河田仁是一位居家医生,经常半夜接到电话。他所服务的,大多是命不久矣,治疗无望的老人。这份工作最麻烦的,还不是半夜被吵醒,而是你对死亡看得越多,就越麻木。比起医生这个头衔,河田仁更像个打工人,开药看诊帮病人稳定病情,一切逐渐流程化...
这天,河田仁接到了一个委托。智美的父亲得了肺癌晚期,什么化疗核磁共振都试过了,没用。为了让父亲能过得舒服点,智美带他回家悉心照料,还请了居家医生上门服务。
但有时身体上的痛苦无法控制,父亲就会突然狂燥起来,丝毫不听劝。每次,智美只能打电话求助河田仁,但他给的指导意见也是含糊不明。
见父亲痛苦得不行,智美不得不喂药。然而没过多久,父亲的状况急转直下,时不时发出粗重的喘息声...
智美束手无策,而河田接到电话赶过来的时候,智美的父亲在痛苦中离世了...她非常自责,要不是自己带父亲回家,要不是自己找了这么个不靠谱的居家医生,父亲就不会死得这么惨了...
站在一旁的河田仁面露愧色,不知如何是好...
以上故事片段,出自电影《不痛的死法》,该片是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日本电影周特邀作品,豆瓣开分8.3。影片由高桥伴明执导,柄本佑主演,全片节奏缓慢,沉重的氛围之中包裹着治愈温暖的内核,前半段犹如纪录片般真实惨烈,后半段才逐渐令人如释重负。
故事主线讲述的是一位年轻居家医生的职业成长轨迹,副线则向观众展现了居家安宁疗护的必要性和遇到的困境。“死亡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如此畏惧死亡?我们看待死亡的方法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上这些问题,或许这部片没办法给予全部的解答,但你却能够从中被触动,引发更多的思考。有豆瓣网友评价:一个生而为人得重视的题材。毕竟家人呼吸的质量有一天会落在自己肩上。到后面已经感觉不是在看电影了,像是在翻阅一本临终关怀指南。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常常和痛苦捆绑在一起。而在本片中,当医院对一个人宣判“死刑”的时候,病人还有一段时日存活,医生会建议选择“居家安宁疗护”。这项服务在日本是真实存在的,导演拍这部片就是根据一位医生的亲身经历,本片的大部分情节改编自长尾和宏医生所著的《不痛的死法》和《痛的在家医生》。居家安宁疗护是为了让病人有尊严且舒适地走完最后一程,所以居家医生比普通医生要承担更多的重任。
片中,河田仁在病人猝然离世后,内心苦闷,陷入低潮,不得已约见前辈。在前辈的仔细询问下,河田仁发现了自己先入为主,以医院的判断去给病人开药,却忽视了病人的具体情况。前辈告诉河田:你要适时地怀疑医院的诊断,不能只靠病历,而要观察病患,不能放弃任何一点可能性。河田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如果他能早点发现这个误区,那智美的父亲即使无法延长寿命,至少不必在痛苦中死去...
河田仁感到深深的自责,是自己对生命的怠慢和对这份工作的轻视,才会导致今天这个局面。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河田仁去到智美家祭拜,向她坦诚病人真正的死因,鞠躬道歉。
在此之后,他开始跟着前辈进修学习,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学会看“病历”。医院只是片面地开出诊断结果,而居家医生是在实施临终关怀服务,你不仅需要了解患者的人生故事,性格爱好,甚至连他的孙子在上学还是上班,每一个细节都要把握到。医生不只是医生,而是患者生命末期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河田仁曾问过一位在急诊室呆过的医生:为什么会从急救转来做居家医生?她说:“大部分医生都认为让病人死亡就是失败,因此首要任务是如何延长患者生命,这是深入骨髓,身为医生的本能。我永远忘不了那名患者,她和我一样大,我跨坐在已经停止呼吸的她身上,控制不住像要把肋骨按断一样,不停地进行急救...当下我才了解,让患者在最后一刻那么痛苦的凶手,是我。”
其实不只是医生,就连病人家属也是如此,只要还有一线生机,就不能放弃。我们对死亡的看法是消极负面的,甚至连怎么死都要顾及活着的人,不由自己决定。河田仁的前辈曾说过:若你问我什么是自然的死法,我会说像植物枯萎般慢慢死去。
而居家安宁疗护,是让人在熟悉安全的环境中慢慢“枯萎”,将死亡看成是正常过程,不促进也不延迟死亡,通过减轻疼痛和心理辅导来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片中,有位放荡不羁的大爷,在医院宣布他没有治疗的必要之后,选择了居家安宁疗护。他说:我的好兄弟去世的时候全身插满管子,我可不想像他一样。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空前紧张的少子化和老龄化危机,开始探讨如何更有尊严地死。有豆瓣网友说:好希望这部电影能在国内公映,不是只有电影节特展,有更多人关注和通过电影感受到临终护理的现状,就会对现实有更多的认识、准备和突破的路径。
在中国,死亡仍是讳莫如深的禁忌话题。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养老焦虑和“尊严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22亿,各类养老床位却只有672.7万张。也就是说,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有30.3张。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大约是4063万人,可全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只有200余家,而且绝大多数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几乎空白。”我们现在还没法像日本一样,能够拥有居家安宁疗护的服务,但这些年来,社会上的有志之士一直在努力推行“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相近,只是没有居家服务)。
事实上,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至今已经实践了近30年,却仍未普及化,导致许多身处困境的人无法被服务到。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700万人走向生命终点,但社会上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却只能满足约15%的需求。成立于1987年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是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但在过去29年被迫搬了7次家,几乎都是因为周围小区居民的反对,“他们总觉得临终医院每天都有死亡,晦气、不吉利。”
图片源于网络除了固化滞后的生死观,临终关怀产业本身还面临着不小的困难,比如临终病床数量严重匮乏,机构资源配置不足,临终关怀服务覆盖率低等等。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罗冀兰认为,临终关怀服务还未能在中国扎根,除了因为公众的认识度不高,更大程度上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放力度不够。罗冀兰说:“从1992年到现在,卫计委对临终关怀机构的设置、服务、审核等都没有定下明确标准。目前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都是民营医院,这个领域还没有规范化。”许多医院因为临终关怀服务不挣钱,根本不会想要开设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康宁科”。
图片源于网络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老龄化,公众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只会与日俱增。亲历母亲死亡的戴锦华老师提到:“我认识到老龄化是世界性的问题,相关议题却讳莫如深,很少被人提及、被社会掩盖。此时阶级的差异就会非常突出,你会发现能帮你解决问题的机构全都以价格的形式呈现,只有支付得起才能享受服务。”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的报告认为,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供给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根据《经济学人》信息部的2015年“死亡素质指数”,中国在80个国家当中排名倒数第10。那些医院认为“已失去医疗价值”、正处于生命末期的人,社会要如何呵护他们的尊严?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的创办人兼院长李伟:“当一个人生命衰老了、行为不能自理了、思维减退了,我们都叫他老小孩。这个老小孩不能再回到妈妈的子宫里。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子宫’,让他们感受到最后的呵护和关爱。”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甚至连养老这个话题都还无法深入触及,谈临终关怀是不是为时过早?其实一点都不,我们不能因为社会还跟不上,就放弃讨论这个话题,因为它非常重要且值得被好好重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老龄化血淋淋的现实困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电影里呈现出来的情况和出路的探索是那么艰难且必须坚持走下去的荆棘之路,至少有人在关注并试图向大众展现这些困境,那也是我们心怀希望的开始。
总有一天,我们都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到来。而临终关怀至少让即将面对死亡和活着的人都有了一个抓手,不至于时刻担心自己往前一步就踏空,坠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拍出一部属于我们的片子,让更多人了解临终关怀。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能够享受到居家安宁疗护,实现保留尊严的平稳道别...
赞(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4-20 14:31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8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