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惊叹,媒体人的公信力在下降,其实“下降”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此。不去培养些专业专注的新闻人才,却在培育敛财打手上做文章,呜呼哀哉。
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所谓某些“国家级大报”就是这样干的,一是在全国各省设立记者站,二是聘用一帮从来不会写新闻的人做“记者”。记者站和聘用“记者”成了这些“国家级大报”唯一的盈利工具,“国家级大报”每届的社长、总编辑都顺延这种偷鸡摸狗的盈利模式“平安着陆”。
新闻行业早已经被搅得乌烟瘴气了,刚学会帮老百姓写上访信的持证假记者,名片上居然也印上了“著名调查记者”的标签。大家都在惊叹,媒体人的公信力在下降,其实“下降”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此。不去培养些专业专注的新闻人才,却在培育敛财打手上做文章,呜呼哀哉。
某“国家级大报”的名字确实非常牛逼,牛逼得可以吓死几头水牯牛;这家报社在每个省以及一些经济特区都设有记者站,之前是直接给记者站下经济指标,在“记者站不允许做经营”的大环境下,报社给记者站下达的是发行任务,每年完成订报任务额为200万元;只要能完成200万元的发行任务,你就还是在这个省吆五喝六的记者站站长,否则下一年就有其他人在门口等着了。拿现在互联网思维来讲,就叫“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无愧为下作的商业奇才。
记者站站长以及副站长都由报社申请,发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记者证,其他人员都是“站聘记者”,由报社发给工作证。
无论是站长、副站长,还是“站聘记者”,他们对全省的“负面信息”特别敏感,一旦发生地方官员被举报(无论真假),或者突发性责任事故,这些“国家级大报”的驻地站长、副站长和“站聘记者”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们那种“严肃”、“专业”的态度,让地方宣传部门的领导看不出半点破绽。可谓功夫老辣,邪门正襟。
在宣传部门干得比较长的领导干部心里非常明白,这帮人不是来报道新闻的而是来要钱的,一旦得罪了真怕他们回去乱写一通,哪怕是贴到论坛上去,也会对地方的工作造成很坏影响。
为了“舍财免灾”,地方父母官通常要“下软蛋”,示意宣传部门的同志就范。于是,一纸金额数十万元的来年《发行征订协议》就这么落实了。真到了来年,地方上并没有收到什么征订的报纸,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国家级大报”上回来的那几枚持证假记者就是在敲诈。用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反正是公款。
为了让领导满意,也为了不被这些持证假记者骚扰,地方宣传部门的只得陪着笑脸,“忍辱负重”完成自己的“宣传”与“不宣传”使命。
但也有个别不信邪的地方官员和宣传部的同志,既然你出示了记者证,那么咱们就配合你采访,你真敢乱写要么起诉你;胆敢诽谤我们领导,也不排除动用警方来个“跨省”,若要钱那就没门。
事实证明,对待持证假记者,最后的赢家往往是这些比较讲原则和强势的地方父母官。当然,那种不正确对待舆论监督的地方官员又是另外一个概念。
地方记者站是“国家级大报”的主要盈利点,同时他们还招募了一批专“做负面”的敛财行家,这些人同样持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核发的记者证;他们通常收集国内各地的负面信息,然后以“总部记者”的名义下去采访,由于他们是“持证记者”,地方宣传部都给予吃吃喝喝的接待;在接待过程中,也有比较“懂事”的地方官员,会主动给“总部记者”封一个够大的红包,拿到大红包之后“总部记者”通常会友好地离开,也就不存在“负面信息”见诸报纸和网络。
当然,也有故意“不懂事”的地方官员,正常采访正常介绍情况,其他红包、“版面合作”什么的免谈。为此,“总部记者”采访完回到北京后不久,会给当地宣传部发一份“核稿函”过来,“核稿函”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该报社发给宣传部的函件,一部分是该“总部记者”写的稿件。
我真看过这类稿件,他们的行文风格都是一个格式,文章的开头是“X月X日,记者接到举报,来到现场看到……”,下面是对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和官方的采访,采访的行文格式均为“一问一答”。当我看到这类文章的时候,曾经打趣地说:这不是在写新闻,这是在走正步,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
地方宣传部门收到“核稿函”之后,也有就范的,跟报社进行版面合作,甚至直接到报社送钱去。但也有比较强硬的:你这篇新闻我们已经“拜读”了,只是有几个错别字,还有几处病句,而且全篇打胡乱说,你们真想发就发呗……
听到这番话,“总部记者”也会懵的,感觉是遇到不好啃的“硬骨头”;到头来,地方宣传部一直没有看到这篇“负面新闻”发表出来。
再大牌的记者我都见过,我的很多部下、学生们都已经大牌了,所以这些“国家级大报”的持证假记者,最好不要在我面前装逼,你们那些敲诈的套路本尊都非常清楚。你们若真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老王在手掌心给你煎鱼吃。
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