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林彪的功和过
天目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0178
威望:1816 點
金錢:43901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0-07-31

林彪的功和过

 
 
 
 
 

1

追了正在热播的《大决战》,总体感觉还行吧,能给到7分,拉分项是里面的槽点略多。

其中一个槽点是戴笠称周恩来为老相识,周恩来称戴笠为戴先生。

众所周知,周恩来是黄埔的政治部主任,戴笠是黄埔的六期生,不管怎么看,戴笠见到周恩来都只有立正敬礼的份,哪有资格平辈论交称老相识。

周恩来也完全没必要客气,抬举戴笠为先生。毕竟戴笠连国民党员都不是,终生成就只是中将,而周恩来麾下出过几百个将军。

另一个槽点就是林彪了。

林彪刚出场的时候,正在用爱吃的黄豆排兵布阵,模拟敌我形势。听到陈云、罗荣恒和刘亚楼打靶的枪声,突然手抖了一下,黄豆撒了一桌子。

这种表现手法,虽然摆脱了伟光正的刻板印象,显得林彪有人情味,但过犹不及了,林彪不需要用“吓一跳”的手法来描画。

我之前看过一些当事人的回忆资料,说林彪正在院子里散步,站岗卫士的枪突然走火,向天空开了一枪。

林办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以后出什么大事了,结果林彪眼皮都不抬一下,轻描淡写的让人查一下情况,然后就进屋休息了。

这才是林彪的修养。

打了一辈子仗的元帅,如果听到枪声就吓一跳,哪有“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的元帅样子嘛。

林彪在1971年出事跑了,导致后来都不怎么宣传,市面上能见到的资料也不多,总体来说是一种阴暗的状态。

所以我准备借《大决战》的东风,聊一下我个人对林彪的理解。

当然了,林彪是敏感人物,就不复述生平了,选几个重要的角度来讲。

2

聊林彪,绕不过林彪的军事能力。

除了教员那种天赋惊艳的哲学王,任何将帅要成长起来,都要经历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

和其他将帅相比,林彪的军事生涯起点不高,没有决定权和指挥权,说一句“随波逐流”也不为过。

当初南昌起义的时候,林彪是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4军25师73团的连长,部队驻扎在南昌城外的马回岭,直到起义前夜,周恩来派聂荣臻去马回岭拉队伍,25师的两个团才开赴南昌。

林彪随着部队,于8月1日中午参加起义。

参加南昌起义之后,林彪打了很多胜仗。

比如给部队殿后,击退老领导张发奎和李汉魂的追击。

8月26日的会昌战斗,林彪发现国军的正面火力猛烈,两侧比较薄弱,便指挥连队从侧面攻击,掐住国军的软肋,给大部队攻破会昌城创造机会。

1928年初,朱德和陈毅带领“三河坝”残兵,发动湘南暴动,林彪指挥连队和几百农军,伏击陈壁虎营,歼敌几百人。

这些胜仗,都是林彪初出茅庐时的功劳,不仅在红军里一枝独秀,也给自己积累了成功经验。

但伴随胜利的是无数败仗。

1929年1月,朱毛组成的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很快攻占江西大余县,红四军前委决定开会,讨论研究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已经做到红28团团长的林彪,负责警戒工作。

林彪接到任务相当随意,命令某连驻扎这条街道,某营负责那个阵地,然后就不管了。

这种做法和公司二流领导似的,反正我已经把任务安排下去了,具体能不能完成、用什么办法完成,你们自己想办法,我是不管的。

众人负责就是没人负责,始终缺少管理全局的人,来协调各部队的进退攻防。

于是就出事了。

江西国军突然向红28团发起进攻,分配到各地的小规模红军部队,根本无法单独抵抗敌人的进攻,原本准备好的攻防战,演变成大混乱大撤退,在街上做群众动员的陈毅差点牺牲了。

正在开会的前委委员们赶紧疏散,毛泽东在混乱中遇到林彪,让他组织部队反击,把局面稳定下来。

林彪不愿意,说部队已经撤下来,不好掌握了,抓紧时间跑吧。毛泽东怒了,命令他必须把部队重新组织起来,顶住敌人的攻击。

林彪这才返回去收拢部队,避免了兵败如山倒的命运。

毛泽东曾和人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其实林彪也是喜欢思考的人,不论胜仗或者败仗,他都会反复思考赢在什么地方、输在什么地方,并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满歼敌、俘虏和缴获的数字。

在普通人看来,林彪的笔记本非常枯燥无聊,可在军人林彪的眼里,这些数字是战争的数据库。

根据数字变化和胜负思考,林彪可以在无数次战役中,反复调整自己的指挥方式,逐渐优化笔记本上的数字。

经过长时间的战争锤炼,林彪积累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大数据”,以及由此演化出来的战役指挥路径。

到长征结束,林彪的军事能力就非常成熟,除了没指挥过几十万人的大部队,那个东北的林总已经初露端倪。

如果战争规模扩大,林彪只需要根据战场的范围,把这套经验迭代升级,并且无限放大就行。

那篇著名的《怎样当好一名师长》,就是1936年12月给杨成武讲解之后,由杨成武总结出来的谈话笔记:

1、要勤快。

2、要摸清上级意图。

3、要调查研究。

4、要有活地图。

5、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

6、要及时下达决心。

7、要有一个很好的很团结的班子。

8、要有一个好的战斗作风。

9、要重视政治,亲自做政治工作。

仔细看这9条经验,和毛选里的军事方法论一脉相承。

所以林彪自从1938年初负伤,整整8年没有参加抗日战争,在东北经过短暂的磨合,便能指挥几十万大军南征北战,以后生晚辈的身份,成为排名第三的元帅。

他和毛泽东一样,最核心的个人能力,在红军时代就磨砺出来了。

3

关于林彪,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性格。

少年读书时候,林彪写过一副对联: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

可能是不善言辞,也可能是以这副对联为座右铭,从那以后,林彪很少做长篇讲话,也没有写过太长的文章,做什么都力求精简,惜墨如金。

而且林彪留下来的文字和记录,几乎没有对主义、信仰、路线的强烈追求。

南昌起义失败以后,陈毅说革命者要经得起考验,只要拿武装我就干。王尔琢发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彭德怀说给穷苦人打天下才有意思。更不用说早些年追党追到柏林的朱德。

每个将帅和革命家,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唯独林彪没有类似的言论。

现在翻开林彪留下的文字,前期集中在军事技术问题,后期则是批人和喊口号,我列一些题目给大家看下:

关于五次反围剿之战术问题

关于作战指挥问题向军委的建议

论短促突击

怎样当好一名师长

平型关战斗的经验

今年怎样练兵

在战斗中,技术最能直接打击敌人

打胜仗的根本办法

一点两面战术

.........

关于朱德问题的讲话(批朱德不是总司令)

关于干部路线问题的指示(拥护还是反对毛主席)

在军委常委会上关于突出政治的指示

关于青海问题的指示

对空军工作的指示

基本就是这样。

他对政治和主义不敏感,更不热烈追求,说句诛心之论,如果南昌起义前聂荣臻没有去拉队伍,林彪也未必会坚定的去找队伍,极有可能在张发奎的部队里混下去了,然后在堂兄林育英的召唤中,回到革命队伍里来。

到那个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

所以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林彪和陈毅说:“现在部队不行了,一碰就垮,与其等部队垮了当俘虏,不如现在穿便衣,到上海另外去搞。”

随后林彪和黄埔同学跑了,发现到处都在抓共产党,实在没地方去,才重新回来做连长。

虽然这种事很普遍,但起码说明,早年间的林彪,和陈毅、朱德、王尔琢等因政治倾向参加革命者是不一样的。

于是以后的很多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1930年质疑红旗能打多久,逼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5年和红四方面军会师,面对张国焘的拉拢,聂荣臻和彭德怀都严词拒绝,林彪却说,如果张国焘的路线错误,那他们的人为啥那么多?

长征到达陕北,他想离开中央,带部队和干部去陕南打游击,开辟独立的根据地。

1942年在重庆见蒋介石,说不能把马恩列斯的办法,照搬在中国。

下一次便是1971年9月份,飞机坠毁在温都尔汗。

有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伏笔在几十年前就埋好了。

4

换个角度想,军事能力超群却对政治不敏感的林彪,其实类似于大公司里的产品经理,本质上都是优秀的技术人员。

那林彪是如何崛起的呢?

主要有两个关键性事件。

第一件事发生在井冈山时期。1929年6月8日的白沙会议上,红四军的领导班子讨论军事领导和党的领导问题,以及前委和军委的职权。

毛泽东认为,既然是党指挥枪,那么党必须领导一切,军队自然要在前委的领导之下工作。

也就是说,党和前委是最高领导机构,做为前委书记,所有人都要听毛泽东的。

于是军人们就不愿意了,把毛泽东怼了一顿。

那时的毛泽东没有学会团结大多数,在原则问题上不愿意退让,便要辞去前委书记的职务,说我不能担负这种不生不死的责任,请求马上换掉书记,让我离开前委。

其他人的态度很明白,你要是不想干就走,陈毅来做书记。

毛泽东心灰意冷。

林彪听说以后,当晚便给毛泽东写信:

“现在四军里,实有少数同志的领袖欲望非常高涨,虚荣心极端发展。这些同志又比较在群众中是有地位的。这种现象是破坏党的团结一致的,是不利于革命的。”

“但是许多党员还不能看出这种错误现象起而纠正,并且被这些少数有领袖欲望的同志所蒙蔽阴谋,附和这些少数有领袖欲望的同志的意见,这是一个可叹息的现象。”

所谓有领袖欲望的同志,其实就是朱德和陈毅。

刚遭到集体反对的毛泽东,以为红四军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突然收到林彪的信,犹如饥饿的人得到一碗红烧肉,不管烹饪手艺如何,都感觉非常暖心。

毛泽东激动的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给林彪回了一封8000字的长信,开头便直抒胸臆:

“林彪同志,你的信给我很大的感动,因为你的勇敢的前进,我的勇气也起来了。我一定同你及一切谋有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进的同志们,向一切有害的思想、习惯、制度奋斗。”

后来因为上海的中央协调,毛泽东重新被选举为前委书记,从此以后,他开始对林彪绝对信任。

哪怕是四渡赤水的时候,林彪怀疑毛泽东的军事能力,写信要求彭德怀指挥军队,毛泽东也只说“你是个娃娃懂什么”,没有深度追究。

没有长年累月的信任,是不可能容忍的。

第二件事就是7000人大会了。

1962年1月,“三年困难时期”过后,中国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检讨错误总结教训,希望能找出正确的方法向前走。

但是会议逐渐偏离主题,有人在讲话的时候攻击“三面红旗”,矛头直指提出“三面红旗”理论的毛泽东。

做为政治家,在执政的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没有人能保证永远胜利,可要是执政的理论路线被人攻倒了,那就失去了执政的基础,也丧失了政治信用,以后说话就没人听了。

就在激烈的攻击检讨声中,林彪走到讲台做了脱稿发言:

“事实证明,这些苦难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那么弯路会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难会小得多。”

时隔33年,毛泽东再次面临众人反对的局面,又是林彪站出来,以一己之力支持毛泽东的理论和路线。

和当年的心情一样,毛泽东听到林彪的讲话,立即鼓掌点赞,让大家学习林彪的讲话。

不能说林彪的讲话有什么目的。

在当时的环境下,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追究责任,然后展开内部的争权斗争,而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共同度过难关。

林彪的讲话,正好起到这个作用。

参加大会的人们听完林彪讲话,都感觉讲的很好,让大家有了向心力和安全感。

而在私下,他们俩人的信任感继续升温,林彪也向“副统帅”的地位越来越近。

5

在中国的名将群里,彭德怀的结局类似周亚夫,林彪的参照物是韩信。

他们俩人的前半生,都是指挥三军打江山的无敌统帅,给大汉和新中国打下半壁江山,以此换来军中的威望和高官显爵。

而林彪和韩信的命运转折点,也特别相似。

原本韩信是刘邦麾下的大将军,虽然地位在曹参和樊哙之上,对于刘邦来说都差不多,属于听汉王命令的臣子。

但是攻破临淄之后,韩信向刘邦要齐王,导致两人的地位彻底变了。

那时候刘邦只是汉王而已,韩信做了齐王,理论上两人是没有直接从属关系的。如果一定说有什么关系,那也是诸侯结盟性质的平级关系。

从上下级的领导下属关系,变成平级的盟友关系,让韩信成为刘邦的敌人,在日后维护大一统的削藩战争中,楚王韩信第一个被拿下。

而林彪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始终是毛泽东的下级将领,主要工作是认真执行毛泽东的作战计划,这时候他们是亲密战友。

做了“副统帅”以后,随着地位的上升,他们也从上下级关系,变成盟友关系。

既然是盟友,那就不能完全听命令了,地位和局势推着林彪向前走,让他不得不安插一些人到关键位置,培养自己的山头。

于是和刘邦削藩一样,为了新中国的大一统,毛泽东也要不停的削山头。谁想培养山头就削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就是为国为民的大仁政。

统帅和副统帅,一个要削山头,一个要养山头,矛盾激化不可避免。

刘韩和毛林不同的是,韩信做诸侯是另起炉灶,刘邦麾下依然有萧何、曹参、樊哙等丰沛故旧,削藩的刀砍了韩信,对刘邦几乎没有影响。

林彪的山头是内部崛起,削藩的刀砍了林彪,“朱毛红军”发展起来的红一军团、八路军115师和四野的人都受到牵连,他是把自己也给砍了。相当于刘邦把曹参樊哙等丰沛故旧,都给削掉了。

此后5年,他的身体、焦虑和各种政局动荡,都和这件事有关系。

真是命运捉弄人。

韩信死在长乐宫钟室,刘邦说了一句“且喜且怜之”,可以想见刘邦的复杂心情。

林彪死在温都尔汗的同年,毛泽东修改杜甫的《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用的是“明妃”,也就是嫁到匈奴的王昭君,毛泽东改成去了蒙古的“林彪”,也可以想见他写诗时的心情。

恐怕是九分怜一分喜,既怜林彪,也怜自己。



赞(26)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09 00:5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5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