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新婚之夜故事多
天目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0178
威望:1816 點
金錢:43901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0-07-31

新婚之夜故事多

拿“新婚之夜”做文章,算得上是“正能量作品”的传统节目,最近这些年最具轰动性的代表作是南昌铁路职工的“新婚之夜抄党章”。
 
 
 

我第一次从小说中读到此类情节,还是撰写硕士论文时,将“农村题材小说”一路读下来,发现越到后面,“表现无私品质和忘我精神”的作品越多,虽然主题越加单一,但花样却日益丰富。

真正雷到我的,还是当时的大作家周立波的《山那面人家》,作品写于1957年,首发《人民日报》。算是具有相当之权威性的了。

此作以新婚之夜为背景,说是新婚仪式上,新郎突然失踪了!诸位猜猜是去哪里了,出了意外事故?与其他人私奔了?突然穿越了?被外星人抓走了?

NO,NO,NO!

答案是:新郎不放心农业合作社的红薯种,打着灯笼在地窖里查看着呢!

这就奇了个葩,都说人生四大喜事,其中“洞房花烛夜”是具兴奋要素的:终于可以对新娘子一亲芳泽,算是“人事”的开始,甚至可以说还有点彩票开奖的期待效应吧?

但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且“见证奇迹的时刻”,这个“一心向社”的男青年居然还对社里的红薯种心心念念,其一颗红心立马就昭然若揭了!不知要羞煞多少急吼吼只等着“开奖”的新郎官呢!

无独有偶,随后又读到一篇小说,也是写新婚之夜的。虽然篇名和作者(也是一个名家)都忘记了,但却记得那个异曲同工的结尾。按当地风俗,谁家新婚小孩子都会去洞房外“听房”,听来的一般都是些让人面红心跳的内容。但没想到这回是一对“又红又专”的新人,新婚之夜居然在商议订劳动竞赛计划。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主任型新娘子要和民兵营长型新郎官争夺生产队里的标兵呢。

老魏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新郎新娘,如果有的话,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可怕的。何也?在最能见证真实人性的当下,还可以让“社会性”压倒“生物性”,这样的人实在让人敬而远之。

2016年11月16日,贵州铜仁市公安局一青年民警为了参加公安特警大比武,放弃了与新娘的结婚拜堂礼。媒体报道时,配发了新娘在家人的祝福中一个人拜堂成亲的照片。

 
 
 
有朋友说起过一件事,说是一个人蹲在厕所里忘记带手纸了,让蹲他隔壁的这朋友给分一半。见这朋友犹豫,那人就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某某,“副处级干部”呢。朋友乐了,回他说:“你这么大一个官位还不能抵一张手纸用来擦屁股吗?”于是不再犹豫,弃那个“副处级干部”而去,也不知道那人后来怎么出的厕所门。

还见识过经常在朋友圈对组织和领导表忠心的伙计,就连网名都取得像是形势动员会上的演讲稿。微信朋友圈本来是个即时通讯工具和交际空间,居然给他搞成了一个宣传各种精神的黑板报,看得人起一身的鸡皮疙瘩。

通过压倒人性来展示“进步”和“敬业”,确实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居然就能屡试不爽,还能给“宣传工作者”和材料中的当事人带来现实的利益。比如宣扬“三过家门而不入”“告别新婚妻子”“孩子不认识亲妈”“对亲戚朋友铁面无私”“请恕儿子不孝不能参加父亲的葬礼”……这类的新闻层出不穷。

老魏非常不能理解的是:现在又不是战争年代,谁他妈重要到离开几天单位就要垮掉事业就要崩溃?你只有一个父亲,你的父亲只有一次葬礼,你他妈的有什么紧要任务必须“忠孝不能两全”?

多少宣传工作者和和宣传平台硬生生将先进人物往这个框架中按,比如某大学一个学生舍己救人,光荣牺牲了。整理其生平事迹的人,就给弄出其“一贯舍己为人”这么一个逻辑主线来。其中一个细节是:高中时期他本来要被评选为“优秀学生干部”,可以在高考中加20分,但他高风亮节,坚持要让给另外一个同学。

这就莫名其妙了:如果按规则该是他得的称号,为什么要让给别人?假如这种“让”就是美德,那么不让和被让的人岂不就是一种劣迹?

公平竞赛本身就是对规则的尊重,要不然所有的体育比赛就都没办法进行,大家你推我让的,谁还好意思争第一啊?得第一不是人品不好的表现吗?

这么简单的常识,整理宣传材料的人却都不顾及,怎么反人性、反人情、反常识就怎么去整理,去概括,甚至去臆造,目的是呈现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英雄”。

除了新婚之夜,人之将死的弥留之际,也是“正能量作品”的一大开掘题材。一个人行将离开这个世界,自然要对最亲的人说心里话和做后事安排。譬如我一个朋友的父亲,最后对儿子的叮嘱就是“偷情打死都不能认账”,这叮嘱看上去让人啼笑皆非,但却是一个父亲能对儿子的最后忠告,因为这哥们为人太实诚,很可能因此而爆发家庭危机。

倘若这老父亲说:“儿子啊,你今后一定要加强对革命经典作品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平,争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那你说这老父亲的神志还正常不?

但在不少特色经典作品和主流新闻报道中,就多的是这种描写。《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死不瞑目是因为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芯,费油呢!这是刻画他的吝啬成性。到了特殊年代,某某杂志为表现青少年热爱伟大领袖,就用了一个“感人的细节”:几岁大的小女孩在火灾中紧紧抱住领袖画像。

最常用的套路,就是某某历经生死考验,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别管我,某某某要紧!”这个“某某某”可以是一幅画像、一个勋章、一项任务,当然也可以是老乡的牛羊。总之一句话,自己和自己家里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某个可用于宣传的包含特别意义的什物。

譬如一个教师临死,舍不得的是教鞭;一个军人之死,放不下的是军徽;一个邮递员之死,牵挂的是“王阿婆的电报”。

唯一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写过乞丐典型,要不然完全可以想见他最后的念想,那必然是“天下苍生的福祉”。



赞(12)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4-08 16:40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5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