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共同利益,可以拉你一把,但账必须算的两清。
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因为无法审时度势,自己陷入了被英法两大强国的联合放血的泥潭当中。
不过这故事还有一个附加问题——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历史上几乎唯一一场虽然大败亏输、却能在战后“垂死病中惊坐起”的战争。
是的,克里米亚战败,沙皇尼古拉一世为此急死了,继任的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开始了解放农奴等一系列政治革新运动。但这些政治地震,跟一战或阿富汗战争跟俄罗斯和苏联带来的致命伤相比,似乎又是较为轻微的。
此后沙俄开开心心的作为列强又活了半个世纪,在俄罗斯历史上,已经是个奇迹了。
而这个奇迹的诞生,跟一个来自(俄罗斯)东方的、正在发展中的神秘强国关键时刻“拉兄弟一把”不无关系——
没错,我说的就是美国。
当然,这个忙并不白帮,我们今天展开世界地图,依然能轻易看到这场美俄“互助”留下的印记——面积171万平方公里、石油和金矿丰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阿拉斯加州。是美国在1867年斥资720万美元从俄罗斯手中买下来的。
克里米亚战争是英法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抓住沙俄的好战天性对该国进行的一次成功放血,但这次成功的“屠熊”引发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的警觉与侧目。因为这个时代,美国与英法两国的关系都太称不上太美好。
英美关系就不用多说了,独立战争之后,大英帝国对美国这个成长中的潜在对手的遏制一直在持续,为了遏制美国的西进,英国长期通过加拿大对印第安各部落进行援助,这使得美国西进运动中与印第安人的战争远没有后世很多人想象中那样一边倒,有枪有炮的印第安人通过游击战争跟美国正规军打的有来有回、血腥残酷。
1813年英印联盟曾联手歼灭美军一个旅,印第安人屠杀了全部的900名俘虏,且全部是先剥头皮、再斩首。
而直到1876年的小巨角战役中,苏族印第安酋长疯马在英国的军火援助下,骑洋马挎洋枪,率军一举全歼美第一骑兵师第七团,连上校团长都给击毙了——被俘美军依然享受了先剥头皮再斩首的印第安战俘套餐。
此战之后,美国总统急的直接给英国发了正式的外交照会,警告英国不要再插手美印之间的战争,连“基督徒之间的仁慈”都搬出来说事儿了——你在背后支持印第安人搞我也就算了,但让他们搞的这么出圈,总不太合适吧?咱乡里乡亲、同文同种、一百年前是一家的……
当然,警告无效。英国人那装傻充愣本事……你懂得——支持印第安人?印什么安啊?印第什么?什么地安?
擅长搅屎的英国人继续拱火,把“抗美援印(第安)”一直搞到了美国几乎把印第安人赶尽杀绝才消停。
如果说英美关系不好是帝国与潜在挑战者之间的常态,那么法美关系在19世纪中叶的交恶就算是一场意外了。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美法本来是在大西洋两岸共同分担英国战略压力的盟友。但这种默契,在1849年拿破仑三世当政之后被打破了。
拿破仑三世那放飞自我的诡异外交思路,基本可以用两句话总结:
第一,吸取他二大爷的教训,抱紧英国人的大腿,甘当世界老二,绝不跟大哥抬杠。
第二,在不触犯第一条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谁出头我灭谁!
所以英法联军在那个年头成为高频词汇。
急于在美洲成就霸业的拿破仑三世,压根不顾美国人的门罗主义。抓住一切机会在美国南方开始搞事情,不仅在南北战争中联合英国一起支持南方邦联,还趁着美国无暇南顾的机会,亲自下场发动为了法墨战争,最终在墨西哥也扶持了一个“第二帝国”出来,明摆着要以墨西哥为跳板,在美洲重开“新法兰西”的霸业。
所以19世纪中期,走到崛起中途的美国,其战略环境其实是相当恶劣的,什么“东西隔大洋,南北无强敌”的优势地缘,在当时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那年头的美国北有天天“抗美援印”不停搅合的大英,南有铁了心要紧跟大英、坐稳“第二把交椅”的法国拿二皇帝和他扶持的墨二帝国。美国自己还刚刚才从损失极为惨重的南北战争里爬出来。局面要多恶劣有多恶劣。
英夷与法蛮交,美利坚不绝若线——这样的苦日子,他们也有过。
这个时候的美国,急需另一个欧洲强国帮他分担一下英法给他的战略压力,让英法把目光重新聚焦向欧洲。
所以看到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吃瘪,美国人是真有心要拉俄罗斯一把的,沙俄帝国如果真被彻底打崩了,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有害无利,接下来可能就是英法瓜分美洲了。
但美国人同时又知道,这个忙绝对不能白帮,尤其是面对在外交中将功利主义贯彻到底的俄罗斯人。
欧洲谚语说得好么:“跟俄罗斯人握手之后,一定记得数数自己还剩几根手指头”,指望这样一个国家对你今天帮他一把的大恩大德“来日再报”是不现实的。
有什么账,都跟它现场算清了为好。免得日后恩多反成仇。
可是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已经山穷水尽、几乎成为“欧洲弃儿”的沙俄,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进行交换呢?
有地啊!俄罗斯最不缺的就是土地,那好,我们就来交易土地好了。
有关向美国出售阿拉斯加的设想,早在1859年克里米亚战争刚刚结束时就由俄方主动提出了。
战争带来的最致命的财政危机,往往不发生在战争中,而总是出现在战败之后,战败后的俄罗斯一度真的穷疯了,破天荒的决定违背“双头鹰旗升起从哪里,就决不能落下。”的民族信条,主动提出出卖阿拉斯加。
主动卖地、主动改革的亚历山大二世,俄罗斯少有的明白沙皇,他挽救了俄罗斯。
但此时的美国,南北战争的阴云已经开始聚集了,分裂的两党在国会上不可能就如此大的问题达成共识。于是谈判就被搁置了。
等到1866年,南北战争刚刚结束,俄罗斯立马又上门接洽。因为这个时候阿拉斯加真的已经到了不得不卖的时刻了——蹲在加拿大的英国人给了被揍出阴影的沙俄太大的压力,俄罗斯实在是不想跟这个世界首强再当邻居了,
俄罗斯在阿拉斯加,定居者从来没有超过400人,这块地英国人如果想拿随时都可以拿走,进而通过白令海峡威胁同样孱弱的俄罗斯远东区,那俄罗斯就真的夜不能寝了。
1866年年底,特使多依克尔得到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密令是:只要美国人愿意给超过500万美元以上的价格,就把阿拉斯加卖了吧。
而当多依克尔见到了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时,双方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谈成了这笔交易。
这场谈判充分展现了双方各自的外交风格。
两人刚一见面,多依克尔就单刀直入:贵国到底愿意出价多少购买阿拉斯加?
没想到人家西沃德那是章口就来:“500万美元!”
真砍价大师——威廉·西沃德
有关西沃德是如何一开口就猜中俄方底线的问题,是个历史悬案。有些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学者至今依然在愤怒的寻找,到底是哪个“俄奸”把自家底牌卖给了美国人?这招咱熟啊!我们俄罗斯人玩了一辈子鹰,到头来居然被鹰啄了眼?
把大清底牌提前透给沙俄,贴着本方底线签了《尼布楚条约》的索尔图实名点赞。
但在底线已经被摸清的情况下,多依克尔依然展现了俄罗斯外交官在谈判桌上一贯的坚韧与狡猾。
他故作惊讶的说:“太少了!阁下简直在开玩笑。沙皇绝不会这样轻易地出卖这片战略要地!……”然后开始猛夸阿拉斯加如何如何重要。
于是西沃德以退为进:“请问,沙皇陛下究竟想要多少呢?”
多依克尔咬牙说:“700万美元!绝对不能低于这个数目!”
于是西沃德心里就有底了——不过就多要了两百万么,技止此耳!
但他依然装腔作势的皱眉:“太多了!关于购买这块不毛之地,我已受到了不少的责难,我想,我们的国会是不会批准的……”
于是双方又进行了漫长的扯皮。
其实谈判谈到了这里,美国人在对俄在战略上已经成功了,他依靠准确情报,一开始就把价格精准的压到了一个既划算又能让对方接受的范围内。这是昂撒民族在漫长商海沉浮中培养出来的绝技。
但多依克尔面对这个强大的谈判对手,依然顽强地展现了那种俄式外交的小精明,也为其国家争到了尽可能多的利益。在双方价格已经基本谈拢,确定在700万美元这个叫价后,多依克尔居然又能以“手续费”为由,多要了美国人20万美元。
最终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价格成交。
在送别多依克尔时,西沃德直称自己对俄“让利太多”,跟国会不好交代,怕是要成美奸了。
他说的是真的,当时,美国刚刚结束内战,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钱,联邦政府是一分的闲钱都没有。
因此,许多议员都西沃德的这个谈判“愚蠢之至”——你花720万,给国家买个大号冰窖干什么?
还好美国当时的党争还不喜欢搞诛心之论,要不然高低也得给他弄个19世纪版的“通俄门”出来。
但在国会上作证的西沃德,却一改之前俄罗斯人面前时亏大了的神色。他信心满满的告诉议员们,这笔买卖肯定值!
“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千万不要错过上帝赐予我们的这一良机……如果让俄罗斯将这片土地卖给其他国家,我们会后悔莫及的。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我再重复一遍——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请不要吵了!”
最终,在西沃德的不懈说服下,美国国会还是通过了这项购地协议。
1867年,这项美俄之间的交易最终达成。
但奇怪的是,如此为国操心劳力的西沃德却,在不久之后因此下台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沃德被“卸磨杀驴”,主要原因不是他谈的不好,买卖做亏了。而是因为美国社会的主流精英在底层文化心理上亲英法而反俄的。
尽管遭遇了英法的联合排挤,但美国人在本能中依然认定自己的西方的一分子,所以美国在战略上需要与俄罗斯达成合作,但作为具体操办人,已经被贴上亲俄标签的西沃德已经不适合担任国务卿这个主管外交的职位了。
美国在之后的对俄外交中也一直展现了这种风格——咱俩只谈单笔的生意,不论交情——你我也心知肚明,我们之间不会有交情,所以把账算的越明白越好。
这跟美国与英法交往中动不动还强调个什么价值观趋同、血浓于水之类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风。
但事实证明,美俄之间这种“不是亲兄弟,更要明算账”的生意经,可能恰恰是最让这两个气质和价值观迥异的民族最舒服的相处之道。
对俄罗斯来说,通过出卖阿拉斯加,俄罗斯在19世纪中叶被欧洲列强孤立的“脆弱期”获得了一笔急需的资金,缓了一口气。
更关键的是,这笔交易让俄罗斯减少了一个与英国正面对抗的战略方向,使它能更集中精力、放心大胆的在远东执行自己的开疆拓土计划。在下决心对美出卖阿拉斯加之后,俄罗斯十九世纪后半叶对远东的攻略和经营明显的加快了。最终“堤内损失堤外补”,俄罗斯通过这纸条约间接获得和巩固的领土面积和其膏腴程度,远远超过了那个靠着北极的阿拉斯加。
当然,美国人就更不亏了。抛去阿拉斯加日后发现的石油、金矿和冷战时代的导弹威慑这些当时无法预见的超长期利益不论。单以当时看得着的利益来说,占有阿拉斯加让美国获得了一个能从北线航道进入亚洲的跳板。还让英国人在加拿大遭遇了与美国双线对峙的尴尬,处于强势期的英国时刻要担心一旦对美开战时,战场的复杂性,这对英美在19世纪末霸权交接敏感期内维系和平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美国另一个更重大的利好是:缓过一口气的沙俄在19世纪后期的远东扩张,极大的分散了英国的战略精力,为美国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所以我觉得,西沃德在阿拉斯加购地案当中展现的外交思路,是非常明智和清晰的——作为同样被英法两强所杯葛和围堵的国家,成长中的美国和衰落的沙俄不是不可以的进行互助和合作,美国也需要在沙俄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拉兄弟一把”,让它“支棱起来”,以继续分担自身的战略压力。
但这种帮助必须是立足于本国利益的——可以支援你,但你得拿真金白银、或者土地来换才行。
西沃德和那一代美国精英把这个账算的非常清楚,于是塑造了阿拉斯加购地案中美俄两国的双赢。
所以说,最懂怎么跟俄罗斯打交道的,可能还是跟他们相爱相杀日久的老美……
赞(69)